太平百事通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商旅生涯、投资理财、生活百科、综艺娱乐、国际资讯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2-12-29 06:47:01
copyright三剑客
据统计,二战期间,战场上死于弹片和碎片的士兵占到总死亡人数的七成左右。某外国军队因为大量装备钢盔,要少伤亡7万人。
这里要科谱一个小细节:那就是军人的头盔并不是用来挡子弹的。
有人做过测试,一枚子弹如果正面命中头盔,即使打不穿头盔,其巨大的冲击力也足以将人的脖子折断。
事实上,头盔的作用主要还是用来防弹片、碎片以及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的。
所以,再看到神剧中主角头盔被击中,子弹擦着头皮而过,摘下头盔看看又继续作战的类似剧情,一定不要相信。
长期以来,或许是为了突出解放军的血性,无论是军旅题材的军旅生活片,还是残酷的战争片,鲜有解放军戴着头盔出镜的形象。
从现在留存的资料中,能看到早期我军佩戴头盔的大多是开国大典的阅兵。
再后来,就是越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和新闻图片中,开始大量出现戴着钢盔的形象。
出现这样的情况,更多的是与我军装备体系发展相关联的。
我军初创时期,就连枪和子弹都不能保证管够,更不用说侈奢的头盔了。
那个时候,不怕死的血性勇气就是解放军在战场上战胜敌人、保护自己的法宝。
看看下面这张红军时期的大合影,没有一个戴头盔的——
网络上,有人问抗美援朝战争中,解放军为什么不佩戴头盔?
为此,有人专门分析认为,生产头盔的技术和材料都不是问题,运输也不是大问题。
而现实是,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,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。
因为,当时的军工都开足了马力在生产前方需要的弹药和装备。
再生产钢盔势必挤占产能和资源。
这是其一,运输上,当时的运力也有限制,毕竟粮食和药品等要比头盔更急一些。
当然,更重要的是,由于当时我军的装备相对落后,部队大多靠“两条腿”进行穿插迂回、包抄堵截的急行军作战,猛打猛冲猛追。
这样一来,士兵的负重就成了一个大问题。
因此,在当时的情况下,志愿军战士或许更需要一顶轻便保暖的棉帽。
实际上,从这张跨过鸭绿江的经典照片中,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志愿军也是携带着钢盔的。
到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,随着我军后勤保障能力和部队战斗力的提升,前线部队全部装备了钢盔。
也正因为如此,无论是在当时的新闻图片还是后来的影视剧中,我们都能看到解放军戴头盔的镜头。
剑客的老部队当时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作战。
新兵连时,对头盔没有任何印象。
下连以后,每周五的战备拉练都要在兵器室领枪、领手榴弹(教练弹)和头盔。
当时的头盔还是钢盔,有一股黄油味儿,帆布带子也已发黄。
上面有老兵们留下的部职别和名字。
有老班长告诉我们,有一些钢盔是老兵们从战场上带下来的。
那时,我们把军帽戴里面,把钢盔戴外面。因为帆布带老坏,而且有一点偏重,戴起来并不舒服。
特别是跑步的时候,感觉钢盔就在头上跳。
因此,很多人在拉练的过程中,直接把钢盔取下来拎在手里。
休息时有的战友就把头盔放在地上,坐上面。
老兵们还说,这个头盔除了上战场能够保命外,还可以当锅使。
起个灶,卸下钢盔帆布带掺上水,加上米就可以煮饭了。
有一些部队可能是出于伪装等需要,还在钢盔上喷上了迷彩图案,也有一些部队专门缝制了迷彩套。
后来,部队搞演习,我们发现机关干部戴上了一种合成材料的头盔,不仅重量轻了,扣带舒适了,样式也更好看。
这就是我们熟知的“凯芙拉”。
当时,老兵们说,这种头盔很贵,所以只有机关才少部份配发。如果是丢了,要赔好几千元。工资才几百元的时候,赔几千,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。
“凯夫拉”头盔的材质不是金属,也不是塑料,而是一种复合纤维,其密度低、强度高、韧性好、耐高温、易于加工和成型,吸收弹片动能的能力是尼龙的1.6倍,是钢的两倍。
回想起来,剑客所在部队外面的村庄里,很多家里都有老式的“钢盔”。
有的村民骑摩托时,就直接戴着老式的“钢盔”。
随着部队装备保障能力的提升,近年来,我们看到我军的军服和防护装备水平也越来越高。
特别是,近年来相继曝光的单兵作战系统,更是将解放军的单位装备推上了一个新高度。
防护系统是单兵作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通常包括头盔、防弹衣、生命维持系统等。而与战场感知系统、火控系统等相比,防护系统也同等重要。
以上是解放军维和部队身着防弹衣列队。
因此,我们在空军开放日中看到的空降兵部队装备的新式头盔,是解放军单兵作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关于这套系统,剑客在此就不详细解读,希望感兴趣的军迷留言“科普”和“补充”——
尽管,当前我们从没有看到官方公布的解放军单兵作战系统,但是,我们相信,这一系统已经趋于成熟,而且可能已经部分列装于部队。
当然,毫无疑问,这一套系统不仅仅是好看,更多的是好用和管用。
相信,随着这一系统的面世,必将助力解放军战斗力出现巨大飞越!
现在我们看到的解放军是这样的——
(图片和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在此致谢)